9月27日,第六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暨暨國際農業科技交流會在廣西玉林圓滿召開。來自全國各級政府領導、業內專家、國際嘉賓、龍頭企業家代表、金融機構負責人、媒體等共計50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農村一二三產融合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模式與實踐”分論壇由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韓一軍教授主持,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承辦,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張天柱出席了此次論壇。

該論壇吸引了來自農村經濟、產業融合等領域的政府機構、高校及科研院所、公司企業等百余名領導、專家和學者,與會人員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三產融合、產業扶貧等熱點話題進行了交流研討,共同探討中國縣域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副處長、副研究員姜楠指出,農村三產融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發展農業三產融合的條件已經成熟,出現了多種形式,但與歐美等地區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偏低、農業科技帶動性不高等。目前農業部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推動農村融合發展,未來應繼續加快體制改革和創新,以農民增收為主線,以農業農村為依托,以加工業為指導,促進縱向一二三產融合、橫向多產業的融合發展。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徐元明指出,農村三產融合對于破解三農難題,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資源合理分配和土地規模經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并以孟山都為例,介紹了農業產業價值鏈生態體系的構建。
北京農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所長、中國農學會都市農業與休閑農業分會副秘書長史亞軍認為,民宿是今后休閑農業主要方向,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美麗鄉村建設等都是休閑農業近年來的新模式,未來休閑農業將會呈現村莊酒店化、鄉村景區化、農業農村康養化(人體5S)、互聯網全域化、菜園花園化的發展趨勢。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深入挖掘文化底蘊是避免特色化變成普遍化的有效途徑。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中國食品安全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洪濤提出,縣域農業電商發展迅速,推進一批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示范,電商模式多種多樣,形成藍海。但也存在模式同質化、不良競爭等問題,需要規范引導發展,并提出了電子商務發展的“1個核心、5個基本點”的商業模式。
臺灣國立中興大學行銷系教授李宗儒則介紹了臺灣農業產業融合的成功經驗。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陳前恒闡述了目前我國農業產業扶貧的模式和著力點。
會議期間,廣西自治區玉林市農業委員會主任陳運橋對玉林市現代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介紹,分別從延長產業鏈、打通經營鏈、連接利益鏈、打通市場鏈等方面闡述了玉林農業三產融合的實踐探索。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和廣西玉林“五彩田園”中國農業公園聯合發布《中國農業公園發展研究報告(2016年)》。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副總規劃師柴多梅對《中國農業公園發展研究報告(2016年)》做了發布匯報。該報告是國內首次對國家農業公園的發展做了系統的梳理和分析的研究報告。

農村一二三產融合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模式與實踐論壇為各方參與者提供了促進產業融合模式創新、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實踐深入開展的交流平臺,各政府機關、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各界同仁將共同助力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凝聚共識、共謀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