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從來就是政府引導和影響產業發展的最重要政策手段,目前為農村三次產業實現融合發展搭建起有效保障措施框架,顯得極為緊迫。
一是加快構建支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建立支持三產融合發展政策體系,至少應包括六個方面:有利于產業主體之間聯合與合作的資源配置體系,有利于保證基礎產業穩定發展的優序體系,有利于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的激勵體系,有利于國家支持的投入體系,有利于經濟規模化生產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有利于糾正行政干預的自律體系。
二是強化支持一產優先發展的政策。改革種糧直接補貼政策,探索由補到地轉為補到糧的有效途徑。改革農機補貼辦法,集中財力支持適度規模經營。應該將現行的誰買農機補給誰改為國家集中補貼財力,重點支持建立農機種植合作社,將國家補貼變為無償投入,形成合作社的固定資產。改革農業生產資料補貼辦法,尋求補貼標準與價格聯動機制。建議把相關補貼變量與常量統一起來,在兩者之間建立起水漲船高的聯動機制。協調聯動的周期,應該是一年,而不是頻繁變動。同時,應該探索當年差價當年補,避免補貼不及時。加大種業補貼力度,支持重建民族種業。改革扶貧方式,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的造血機能。
三是調整和完善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提高中央財政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標準,建議中央財政應從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開始,將此項補助納入經常性財政預算,并且應將年補助總額提高到20億元,堅持5年不變;調整完善相關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向,建議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應調整使用方向,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農產品定項生產基地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統一起來,爭取做到一并規劃,配套建設;充分考慮糧、棉、油、糖加工業薄利和肉魚蛋奶鮮活農產品不耐儲的產業特性,在“十三五”期間,國家可考慮農產品加工行業實行全行業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讓利于企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建議對于企業所得稅基在20萬元以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全部免征所得稅;用地政策方面向農產品加工企業傾斜——對于分布在鎮、村區域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其廠房、倉儲、物流等建設用地應視為農村建設用地,應不受占補平衡指標約束,優先審批;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應向農產品加工業傾斜。農業發展銀行和進出口銀行除了負責安排政策性支農資金之外,應該相應拓寬業務領域,將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加工業納入信貸供給,在年度資金總規模中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于初創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可以放寬抵押貸款條件,探索用農民住宅或土地承包權做抵押物的試點。
四是統籌支持發展服務業的政策。應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的良好契機,千方百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行城鄉統一的融資服務政策,即不能重城市偏農村,特別是對從事農產品加工的小微企業,應放寬貸款抵押條件和適當延長還款周期,讓資金真正起到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作用。同步改善城市與農村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快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影響農村投資拓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改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硬環境。
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路徑選擇,必須敬畏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規范融合發展的具體行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懲。
一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要依法融合。在制定各項涉及調節多產業之間關系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時,應盡可能地照應到三產融合發展的要求,規范三產融合的市場行為,減少空白或真空地帶。對一些長期有效的政策,能夠上升到法律法規和規章層次的,應列入立法規劃,盡量把政策約束上升到法律法規和規章約束,以便提高權威性和約束力。在修訂和完善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時,要盡可能地有利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特別是應將優先發展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配套發展服務業的理念作為一項選擇原則,從而有效地把修法修規與支持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統一起來,有效地規避政策與法律法規規章不吻合的現象。
二是抓緊修訂與農村產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應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適時啟動對《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種子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修法程序。
三是積極構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法制環境。首先是加強普法。應把普法納入中央財政支持的“陽光工程”,組織有關人員編寫簡明讀本,并且深入生產建設一線廣泛宣傳,拓寬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知曉范圍和理解的精準。農業部黨校和各級農業干部管理學校應將涉農涉工商法律法規列入干部培訓大綱,系統地培訓生產經營者和企業法人。其次強化執法。應加強農業和涉農執法體系建設,健全縣區級執法機構,解決有機構無編制、有任務無裝備的問題,造就一支工作認真、廉潔秉公、業務能力強的執法隊伍,形成一個在裝備上準現代化的執法體系。應轉變執法方式,由專業執法向綜合執法方向發展。第三是嚴懲違法。法律是神圣的、至高無上的,不允許變通。任何違法行為,都要依法追究;任何違法者,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及食品工業相關執法部門,擔子重,責任大,應執法有為,糾責到位。應正確處理打擊與保護、懲治與挽救、管理與服務、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關系,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工作原則,切實維護好生產標準、市場秩序和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安全。
空間布局應依據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
農產品加工業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戰略的重點應該與我國區域生態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十三五期間,我們需要結合我國區域生態資源稟賦,通過前瞻性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創新,在區域上劃分農產品加工業及三產融合產業的主導模式。
根據我國國土區域生態資源特征和經濟發達程度,可將我國分為四種不同生態類型區:即生態脆弱區、生態資源豐富區、農業優勢主產區和沿海與都市區。
生態脆弱區通常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生態資源有制約性短板,如高寒地區的主要限制性生態資源是作物生長所需的積溫;再比如西北地區屬于干旱半干旱區域,水資源短缺是發展農業的主要障礙因子。因此在生態脆弱區,特色農產品加工及一、三引導二產的策略為重點。在環境資源保護性挖掘和開發為重點,發展具有區域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結合休閑、旅游和觀光農業,一、三帶二產。既有利于區域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又能充分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生態資源豐富區通常光、溫、水、土、氣以及生物資源等生態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優良,自然景觀優美,但往往因為交通、區位等因素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經濟欠發達。在此類區域要因地制宜,以第三產業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模式,進行農產品加工業及三產融合產業的布局。這一區域尤其注意開發優勢景觀資源,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把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觀光有機結合,相互拉動,形成第三產業聯動一、二產的模式,實現生態資源保護和當地經濟的協調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型。
農業優勢主產區通常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好,經濟相對發達,該區域在適度規模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帶動帶動一、三產業。通過第二產業的老大拉動,對第一產業(大種植、大養殖)進行產品的提升。農產品加工業以企業為主導,銜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新型經營主體,推動產地加工的發展模式,通過第二產業帶動一、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沿海與都市區通常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良好,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該區域農業發展具有功能多樣化特征,由過去單一的生產功能向生態、旅游、休閑、教育、科普等多種服務功能轉變,要結合農業多功能性的實際需求,大力發展觀光采摘、生態餐廳、旅游休閑、保健養生、優特農產品加工等以服務為主要功能的現代都市農業,融城鎮化和現代服務農業為一體,拓展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空間,提升都市型現代生態農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第三產業帶動二、一產業的發展。
產業融合結構布局要抓優勢、分環節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創新思維,對于今后提升農業產業水平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等具有重要意義。
“十二五”期間,盡管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融合程度低、層次淺,新型經營主體發育較慢,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差;經營方式多處于生產導向型,消費導向型不足,產業之間互聯互通性不強,大量的農產品在生產初期沒有考慮加工轉化,沒有考慮農業的功能拓展,產加銷、貿工農出現脫節。
當今和今后一段時間,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以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通過農業相關產業聯動集聚,推動生產要素跨界配置和一產(專用品種、原料基地等)、二產(以糧油加工、果蔬茶加工、畜產加工和水產加工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三產(倉儲物流、互聯網+、金融服務、休閑農業、社會服務等)相關業態的有機整合,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優化農產品產地生產力結構布局,進而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連接、協同發展。
結構布局的目標與原則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使整個農村社會生產基本適應社會總需求的水平,是當前農村工作亟需認真研究的戰略性問題。根據我國農村經濟的現實情況和長遠發展需要。“十三五”期間,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一是提高農產品優質品種和加工專用品種的比重,使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能夠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需要;二是通過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村第一、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的增效與農民的增收;三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比較合理的區域分工和布局,形成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格局;四是通過采用現代生產工具、技術和管理手段,在各個產業部門之間能夠合理配置與利用農村資源,科學處理經濟增長、社會穩定、技術進步、生態安全等多方面的關系。
同時,為了保障上述目標的實現,調整和優化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在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區域布局設計上,提出了六大基本原則,即因地制宜原則、區域優勢原則、市場與政策調節相結合原則、產業關聯原則、綜合效益原則以及整體性原則。
結構布局的建議
“十三五”期間,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設計應圍繞我國四大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糧油加工業、果蔬茶加工業、畜禽肉加工業(含乳、蛋產品)以及水產加工業的重點領域、分環節展開。在一產方面,主要依托農業資源與產業優勢,著力建設優質原料基地,大力發展加工專用品種的培育、推廣。二產方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科技資源共享、技術優勢互補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推動產地初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與裝備、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科研攻關,提升企業節能減排水平;合理配置產能,增強產品品質、豐富產品品類。三產方面,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信息平臺、交易市場和商業模式;借助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產業技術,推動智能倉儲、智能物流模式;深入開展食品消費科普宣傳與教育,建立并引導農產品加工與生產合作組織、創新聯盟發揮更大的作用;完善政策、融資、信貸等支撐平臺,健全專業化、公益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在產業結構布局設計上,結合我國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應從農產品的主產區、產品主銷區和大中城市郊區等3大重點區域進行布局和設計。以糧油加工為例,在糧油主產區,推動糧油專用原料基地建設,深入開展糧油產地初加工,發展糧油產業休閑觀光旅游;在糧油產品主銷區、大中城市郊區以及關鍵物流節點地區,著力推動傳統主食工業化,建立傳統主食、方便休閑食品等糧油加工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涉及具體糧油品種,則在長三角、湖南、安徽、福建、京津等大米產品主銷區、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小麥產品主銷區、在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主銷區以及大中城市郊區、關鍵物流節點地區發展主食工業化、方便食品加工業、休閑食品加工產業;在糧油加工業聚集區,則重點推進糧食、油料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的發展,發展高附加值、產業關聯面廣的大型糧油加工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