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今天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將研究制定下一個五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黨的十八大曾經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因此下一個五年規劃的制定,對“十三五”收關之年能否實現我國這一百年夢想至關重要,也倍受各界的關注。
而具體到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中之重——“三農”領域,“十二五”期間,農業發展的目標可以歸結為“農產品的穩定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那么,“十三五”的來臨,會對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帶來哪些可行的實踐和機遇?“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目標又將會有哪些新的調整和布局?
中國作為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十二五”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增”,增強了我們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
然而近年來,國內外糧食進出口總量和價格倒掛的形勢,讓國人不得不再次將糧食安全的紅線刻寫在“十三五”發展的首要位置,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曉青強調,穩定糧食生產力是重中之重。
徐曉青:第一點就是穩定。穩定農業生產,特別是要穩定糧食的生產能力,隨著進口數量的增加,我們農產品在價格上出現倒掛,競爭力不足,這些問題需要重視,但也一定要穩住我們國家的糧食生產能力。
可以說,在糧食安全得以保障的如今,傳統的小規模農戶經營對于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發揮了非常大的歷史性作用,隨著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現存的傳統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以及小規模農戶的生產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志雄認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已經是“十三五”期間急需解決的又一大課題。
杜志雄:我覺得在“十三五”期間,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可能會大量的涌現,包括像我們現在講的家庭農場,一些專業化的農戶,現在進入到農業領域和環節的工商企業,這些可能會在“十三五”期間,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會有一個非常大的發展。
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適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則顯得順理成章,而下一步,怎樣把農村的土地集中、用活,促進多形式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同時又賦予農民產權明晰的財產權利,顯得尤為迫切。
自2009年農業部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以來,確權工作經歷了整村整縣、整省試點等幾個階段。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2個省、160個縣開展了整省、整縣推進試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認為,“十三五”期間,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必將繼續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產權關系將進一步明晰。
張曉山:未來對農村土地,也應該依據他不同的類型、用途,進一步的落實農民的財產權利,可能是未來農村土地制度變革的地方。農地,從十七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都講了,農村與土地的承包關系要保持長久不變,但是長久不變要在未來要確定它政策內涵及適用范圍,到底是多長久,長久不變和我們現在土地的二輪承包是什么關系,長久不變的起點是哪里,期限是多少。宅基地的問題,怎么樣把政策落實是關鍵。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改革我們在各地也有一些試點,未來5年,思路框架法律政策和實踐應該逐漸進一步的完善。
土地得以合理分配,但是在土地資源總量有限的情況下,我國如何可持續的有效利用土地,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個新的課題。如今,在我國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下,資源環境承載力緊繃,土地資源質量下降,導致農業效益降低。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發展,國家多次倡導,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要由過去的資源浪費型向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志雄認為,“十三五”期間,轉方式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
杜志雄:由于這些年農產品的穩定增長和穩定供給,由過去的緊平衡,變成現在比較寬松的平衡,一方面過去的生產方式不可以持續,另外,寬松的供需格局也有利于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特別突出一點就是生態的農業生產方式將會逐步替代過去傳統農業的方式,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們國家出了可持續農業的規劃,使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化都借此提出了要求,也是有條件實現的。
如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已經被多次寫入我國農業未來發展改革的藍圖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可持續理念是大國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之路。
張曉山: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培育發展各類新型農業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中國的傳統農業進一步向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轉化,來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務農勞動者的收入,這個大的思路,未來5年也會出臺進一步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