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花開,春意盎然,桃花、櫻花、梨花、油菜花吸引八方游客,“賞花經濟”在這個春天怒放。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賞花的傳統,從“采菊東籬下”之隱逸到“黛玉葬花”之凄美,從“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賞花貫穿古今。
春天,一個注定要與鮮花緊密相聯的時節,競相怒放的各類花卉豐盈了春光,也為各大以賞花、春游為特色的觀光地賺足了人氣與財氣。去城市周邊地區或鄉村賞花,已發展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百p花經濟”概念升溫,是對鄉村價值的再發現。

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城市病”越來越重,人們想去鄉村尋找一片凈土、樂土,享受田園風光,這是“賞花經濟”火爆的基礎力量;
如今靠種莊稼增收越來越困難,多功能農業的理念逐漸被農民所接受,一些地方開始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實現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跨越;
“資本下鄉”也是賞花經濟興起的重要原因,有些地方的花田就是旅行社參與投資的。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從農家樂到現在的賞花游,“農業+旅游”的新路越走越寬。農業生產過程本身就可以成為一個旅游項目,也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同樣,鄉村風貌也是一種旅游資源,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村落和鄉村自然風光,對游客很有吸引力。城里人到鄉村賞花,是一種“雙贏”。對城市人來說,賞花游能夠滿足戶外休閑、風俗旅游、放松娛樂等需求;對農村人來說,“賞花經濟”能夠增加收入,也能讓他們意識到,農業除了生產農產品以外,還有獨特的生態價值和景觀價值。

“賞花經濟”有其積極的一面,但現在一些地方對這種新經濟模式的認識,是有誤區的。有一些地方,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情況——觀賞應該僅僅是農業景觀功能的一個方面,或者說是一個副產品,但有的地方把它當成了重心。比如有些地方,農民或旅行社圈地種了一片油菜花,僅僅通過門票獲得收入,過了花期就不再管了;有的地方種向日葵,也不要向日葵的果實,等花期一過就毀掉。
放棄農業的主要功能,僅僅靠“副產品”帶來收益的農業,是不值得提倡的。這就走進了一個誤區,也不是一種可持續的模式。我們鼓勵發揮農業的多功能作用,但應該在完成農業生產的同時為游客提供賞花服務,這樣才能保證農業更有持久性。春天有花看,秋天有采摘,春華秋實,這才是完整的農業文化鏈條。

“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待鄉村,會發現鄉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價值。”朱啟臻說,鄉村是一個綜合的空間,人們在這個空間里可以得到多種滿足。鄉村是一座寶庫,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去對待它、體會它,就會發現其中不可替代的價值,比如生產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等。
賞花是個春天產業,然而,當季節交替、繁花落盡之時,這些一度火爆的賞花之地如何避免“人走茶涼”的尷尬?“賞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該如何實現?
各地要將節令性的“賞花經濟”與鄉村建設、精準扶貧結合起來。要形成常年的鄉村旅游經濟,打破“賞花經濟”的季節性局限。所謂“功夫在花外”,單一的項目和時間支撐不了整個行業?!百p花經濟”是旅游產品的一部分,如何做到以花為媒,真正打造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旅游產品才是王道。由此,政府部門主導和引導必不可少。
一是規劃,明晰不同基地的發展類型,有針對性加大投入,盡力完善配套設施和接待能力;
二是延伸,推動由賞花向摘果、一時到四季、花卉觀光向文化休閑的轉型升級,碾寬拉長“賞花經濟”產業鏈。
三是整合,和周邊的景點資源進行融合互動,與地區文化相結合,跳出賞花、采摘、吃農家飯的固定思維,豐富“賞花經濟”內涵,吸引外來游客駐留,多方增加綜合效益,更大范圍撬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