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15日上午在北京開始舉行。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會作工作報告,并就《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1978年,習近平到安徽調研包產到戶,34年后,他接過歷史接力棒,領航中國。將改革進行到底!
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央文件連續聚焦農村改革,明確了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深刻闡述了深化農村改革的方向性和戰略性問題,強調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完善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結構應向市場需求和資源稟賦靠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深化農村改革,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創新實行落實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三權分置”制度安排,在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試點,激發資源要素活力,增加了農民收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發力供給側,著眼結構性,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可持續的新階段。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改革的動因。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奔著現實問題去、盯著突出問題改,是農村改革的鮮明導向。通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多元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等舉措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針對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歸屬不明等問題,我國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確產權歸屬,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同時,聚焦農民進城融入難題,積極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確保常住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助力進城農民安居樂業。面對耕地資源環境壓力,我們構建“三位一體”耕地保護制度,堅守糧食生產底線。為解決科技與產業脫節問題,積極打造科技創新體制,匯聚多方力量,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發展,作為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我們的奮斗目標。在這一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應運而生,成為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有力抓手。在“三農”問題方面,我們要將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動農村全面發展,這不僅是新時代的特征和要求,更是改革的必然趨勢。在糧食安全方面,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將其納入國家安全大局,提出新糧食安全觀,確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重農抓糧的改革創新舉措,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我們要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通過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推動農村改革持續深化。 總之,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戰略舉措。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農村穩則天下安。我國瞄準“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這一目標,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快推進平安鄉村建設,農村展現新面貌,天更藍了,水更凈了,空氣更清新了,農民的安全感提升了。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開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
農業規劃咨詢:區域農業農村發展規劃、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都市農業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科技園、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規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田園綜合體、國家農業公園、農業產業集群、農業嘉年華、農業奧特萊斯、農業農村投資機會研究、涉農企業戰略咨詢、農場園區企業管理咨詢等業務。
聯系方式:025-69853799、15996370505(微信同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