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全省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增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旅游消費升級需求,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鄉村旅游,要求加強鄉村旅游頂層設計,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出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實施精品示范工程 打造“皖美休閑旅游鄉村”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全文如下:
實施精品示范工程 打造“皖美休閑旅游鄉村”行動方案
(征求意見稿)
為推動全省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增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旅游消費升級需求,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關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高品質旅游強省和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部署要求,積極適應鄉村旅游發展新趨勢,著力發揮我省鄉村旅游資源優勢,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積極性,以打造“皖美休閑旅游鄉村”為抓手,加強產業規劃、項目謀劃、傳播策劃,深入實施鄉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大力提升鄉村旅游品質,促進富民增收,為加快建設高品質旅游強省、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二)總體目標。到2027年,全省打造200個具有3A級以上景區品質的“皖美休閑旅游鄉村”、1000個以上市級休閑旅游鄉村,力爭建設70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建設10個以上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的鄉村旅游集聚區、2個以上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培養10000名以上鄉村旅游人才。鄉村旅游年接待人數達5.5億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500億元,直接帶動200萬以上農民就地就近就業。
二、重點任務
(一)優化鄉村旅游規劃布局。堅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區域協同發展,加快編制縣域鄉村旅游發展專項規劃,將主要內容納入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以大黃山為重點的皖南地區彰顯山水徽韻,打造有文化魅力的“皖美休閑旅游鄉村”示范區;江淮地區彰顯錯落有致,打造一批集休閑、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增長極;沿江地區彰顯山水風韻,打造鄉村旅游發展的活力帶;皖西大別山區彰顯生態山村,打造紅色資源與綠色生態相融合的鄉村旅游風景線;皖北地區彰顯田園風光,打造一批農業大地景觀、平原田園風情、果園林海等特色鄉村旅游品牌;圍繞大型景區和旅游集中連片區,打造鄉村旅游集聚區和旅游度假區,實現各區域之間資源共享、設施聯通、游客互送、發展聯動。(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局等。以下各項任務均需各市、縣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單獨列出)
(二)打造“皖美休閑旅游鄉村”品牌。開展全省鄉村旅游資源普查,加強資源基礎性評價,用好普查和評價成果,建立鄉村旅游資源一張圖。實施“微創意、微改造”,促進“精提升”,建設“皖美”鄉村新風景。制定《“皖美休閑旅游鄉村”實施導則》,結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分年度將具備休閑旅游培育潛力的鄉村納入“皖美休閑旅游鄉村”培育目錄,每年遴選40個左右省級“皖美休閑旅游鄉村”,打造全國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鼓勵支持資源稟賦好、基礎設施完善、帶動效益強的鄉村旅游經營單位創建3A級以上景區、旅游度假區。(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等)
(三)培育壯大鄉村旅游經營主體。支持各縣區和有條件的鄉鎮和村成立市場化運作的鄉村旅游投資運營企業,發揮好存量資產價值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旅游。加大鄉村旅游市場主體引進力度,支持特色文旅企業和工作室、個體創業者發展,積極發展鄉村旅游運營新模式。鼓勵村集體通過資源發包、物業出租、資產參股等途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引導地域相鄰、資源相連、產業相近的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合作經營,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鄉賢能手、返鄉創業人才領辦鄉村旅游合作社。實施“數字游民”招引計劃,建設一批創客基地、共享辦公空間,招引創意經濟總部,發展鄉村總部經濟。(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數據資源局等)
(四)豐富鄉村旅游業態產品。推進鄉村休閑旅游與農業、林業、中醫藥、體育、交通、氣象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依托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開發生態旅游、采摘垂釣、農耕研學、森林康養、中醫藥養生、戶外運動、數字演藝、休閑露營等深度體驗業態,加快發展創意市集、特色書吧、主題酒吧、鄉村博物館等創意業態。舉辦和美鄉村籃球賽等鄉村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培育跟著賽事、微短劇、短視頻、演出去旅行等品牌項目。打造創意公社、星空露營、婚戀旅拍等年輕態、時尚范鄉村旅游產品。打造實景演出、劇本娛樂等沉浸式、交互式體驗項目,創新開發夜游、夜集、夜娛、夜秀等夜間鄉村消費新場景。(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民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體育局、省氣象局、省林業局、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
(五)推動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優化鄉村民宿布局,推廣“一宅兩院”“農舍經濟”等民宿發展模式,對標國家旅游等級民宿、“皖美民宿”等標準,提升民宿品質和服務,推動“民宿+”產業發展,高質量發展民宿集群。持續舉辦民宿產業發展大會、民宿創意設計大賽。按照國家旅游民宿管理有關工作導則要求,規范和引導民宿健康發展。到2027年,培育2000家以上“皖美”金牌、銀牌民宿,10個以上旅游民宿集聚區。(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公安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衛生健康委、安徽消防救援總隊等)
(六)做優鄉村旅游特色美食。推動“皖美好味道?百縣名小吃”融入鄉村,深入挖掘徽菜文化內涵和市場價值,創新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美食菜品,推動“皖美休閑旅游鄉村”至少打造一道招牌農家菜、一桌特色農家宴,創建美食主題村。加強鄉村旅游餐飲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等級評價,培養一批鄉村徽菜名廚。加大鄉村旅游特色美食開發推廣力度,策劃制作特色美食地圖。到2027年,推出鄉村旅游特色美食體驗線路100條。(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
(七)開發推廣鄉村旅游商品。深入實施“后備箱”富民行動,建設綠色食品原材料生產與采購基地,大力發展綠色、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推動 “徽字號”農土特產品向旅游商品轉化。挖掘鄉村傳統技藝資源,提升創意設計和包裝水平,開發竹(柳)編、年畫、剪紙、土陶、木(石、磚)雕等鄉村文創產品,推動“皖美休閑旅游鄉村”至少打造一個(套)特色鮮明的鄉村伴手禮。持續舉辦“皖美有禮”旅游文創商品大賽、“游購鄉村”等系列活動,鼓勵在田間地頭、山林湖塘、生產車間等地開展場景直播,擴大旅游商品銷售,推動土特產走向大市場。(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
(八)強化鄉村旅游文化賦能。突出鄉土風情、鄉村特色風貌和歷史文化傳承,提煉鄉土文化元素、文化符號、文化故事,融入景區景點、線路設計、項目體驗、講解導覽中,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實施文化基因解碼賦能工程,充分挖掘傳統村落中古建筑、名人居所等資源,打造一批鄉村文化新空間,融入設計、音樂、美術、動漫、科技等元素。推動非遺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支持非遺項目、傳承人走進鄉村,建設一批非遺工坊、非遺傳習所。提升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服務效能,鼓勵各類文藝院團和“鄉土劇社”開展常態化演出,持續舉辦“我們的節日”“送戲進萬村”“四季村晚”等系列活動。(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委宣傳部、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
(九)提升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完善鄉村旅游服務規范,提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行業服務能力。改進旅游咨詢、預訂銷售、投訴受理、智慧導覽等功能,優化村情介紹、公共服務、交通引導、安全警示等標識系統。依托職業培訓機構、鄉土人才培養基地等,對鄉村工匠、返鄉創業人員、服務人員等開展培訓,全面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實操技能。深入推進文明旅游和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市場監管、衛健等部門聯合監管,依法打擊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營造安全、秩序、質量、文明的鄉村旅游良好氛圍。(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應急管理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數據資源局等)
(十)加強鄉村旅游傳播營銷。對“皖美休閑旅游鄉村”進行整體形象設計,統一LOGO標識。加強與頭部平臺企業合作,策劃熱點話題。強化以節引流,充分利用中國農民歌會、安徽國際文化旅游節、“春游江淮請您來”、“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費季等節會,支持各地市場化打造廟會、音樂節、采摘節、民俗節、帳篷節等活動。實施“皖美鄉村旅游”宣傳計劃,借助重點電商平臺、新媒體社交平臺、網絡“大V”等精準引流。鼓勵支持“皖美休閑旅游鄉村”赴長三角等重點城市開展定點營銷。聚焦城市休閑消費客群,加大對近郊休閑、周末度假等市場精準推介和開發力度。積極培育集產品推廣、民宿預訂、結算支付等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在線服務平臺企業。(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委宣傳部、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等)
(十一)完善提升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推動鄉村旅游集散(咨詢)中心、停車場、充電樁、旅游廁所、購物點、標識標牌等設施提檔升級,提高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適度。結合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完善鄉村旅游交通基礎設施,暢通鄉村旅游“最后一公里”。推動在鄉村旅游風景道沿線建設服務點、特色驛站、觀景平臺、汽車營地等配套服務設施。完善寄遞服務設施,推動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部穩定運營。大力提升鄉村環境衛生水平,實施鄉村旅游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一批“席地而坐”的旅游鄉村。“皖美休閑旅游鄉村”自來水普及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處理。(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郵政管理局等)
(十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完善利益共享機制,支持村民和回鄉創業人員參與鄉村旅游經營和服務,引導村民入股鄉村旅游合作社、旅游企業,鼓勵企業實行保底分紅。鼓勵鄉村旅游市場主體優先吸納當地村民就業,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探索建設鄉村旅游創業指導中心,支持村民在村集體經濟組織下開辦鄉村民宿、家庭農場等旅游項目,發展適宜旅游的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經濟收入。引導鄉村旅游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致富帶頭人等開展對口幫扶活動。(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市場監管局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按照省級指導、市級協調、縣鄉落實的原則,建立健全省市縣鄉協同推進機制。加強相關部門工作協調,在規劃布局、項目建設、要素保障、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規范管理等方面協同發力,及時解決鄉村旅游發展問題。引導農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社會資本積極參加鄉村旅游發展,形成推動鄉村旅游提升發展的工作合力。(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直有關單位)
(二)加強資金支持。各地要加強資金整合統籌,加大對鄉村旅游支持力度,將文旅消費券發放向鄉村旅游傾斜。建立常態化銀企村對接機制,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旅游信貸支持。落實好擔保、貼息、以獎代補、債券等支持政策。鼓勵保險機構開發鄉村旅游保險產品,有效分擔鄉村旅游企業經營風險。(牽頭單位:省財政廳,配合單位: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人行安徽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省信用擔保集團等)
(三)加強人才支撐。開展“萬名鄉村旅游人才”培育計劃,遴選一批院校或探索創建鄉創學院,作為旅游人才培養培訓專門機構,整合使用相關行業領域培訓資源,大力培養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等級評價,培養一批民宿管家、鄉村旅游講解員。推廣“校村共建、企村結對”機制,建立鄉村旅游輔導站,大力推進創意下鄉、設計下鄉。鼓勵設立鄉村旅游專家工作站、人才培養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推動院校專家、鄉村運營者等駐點指導、結對幫扶。(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等)
(四)加強用地保障。各地要統籌保障鄉村旅游項目用地需求,將鄉村旅游用地列入鄉村產業發展用地保障范圍,納入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騰退的建設用地,在保障整治區域內農民居住、農業生產等用地的前提下,優先用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用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可按規定采取先租后讓、彈性年期等供地方式支持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林業局等)
(五)加強績效評估。將鄉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實施情況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內容。建立健全評價體系,對鄉村旅游發展成效開展第三方評價,每年發布白皮書。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每年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對發展成效明顯的地方、集體和個人進行表揚激勵。(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委組織部、省政府辦公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統計局等)
農業規劃咨詢:區域農業農村發展規劃、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都市農業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科技園、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規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田園綜合體、國家農業公園、農業產業集群、農業嘉年華、農業奧特萊斯、農業農村投資機會研究、涉農企業戰略咨詢、農場園區企業管理咨詢等業務。
聯系方式:025-69853799、15996370505(微信同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