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對于肩負“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擔當的江蘇而言,必須把鄉村產業振興擺到重要位置,以現代化的理念、標準、思路系統謀劃推進,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拓功能、挖潛力、重創新,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用業態創新的疊加效應,激活鄉村產業增效增收的乘數效應,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現代化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新業態新模式賦予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新內涵
近年來,以橫跨一二三產、兼容生產生活生態、融通工農商貿城鄉為特點的新業態新模式,成為鄉村經濟新的增長極。這既是鄉村產業主動適應城鄉關系重構、科技創新引領、生活方式演變的產物,也拓展了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內涵。新業態新模式呈現三產跨界融合、產業結構優化的新特征。新業態新模式不只是單一產業形態的創新,也不是農村一二三產某一業態類型的簡單增加,而是打破產業邊界、縱向貫通產加銷、橫向融合農文旅的現代產業形態。“十三五”期間江蘇休閑農業、農產品網絡營銷額以20%以上年均增速發展,農業多元價值日益凸顯,鄉村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同步實現城鄉資源要素集聚、產業優勢互補、市場有效對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城鄉互動融合、消費需求升級的新趨勢。江蘇城鎮化率超過70%,人均GDP超過12萬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19∶1,居民消費能力逐年提高,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和多層次。新業態新模式順應消費的動態需求和市場細分,在產品需求上,人們偏愛“新奇特精”,農業創意創新得到青睞;在消費方式上,注重便捷化,以電商開拓農產品流通新渠道;在精神層面上,渴求自然、感受鄉愁,到鄉村去成為時尚。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農產品網銷更是迅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農業激活城鄉消費、加速鄉村經濟復蘇。新業態新模式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引擎。江蘇明確實施新一輪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更好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新業態新模式通過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拓寬農民就業空間,擴大增收渠道,讓農民從種養領域向二三產業領域拓展,從單項生產環節向全產業鏈拓展,從農產品供應者向土地流轉者、股東、雇員等多重身份拓展。以鄉村休閑旅游農業為例,產業年綜合收入超過800億元,全省有近54萬農民從業人員,從業人員平均收入超過4萬元,比農民人均收入高60%。
瞄準鄉村新業態新模式發力方向
把新業態新模式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堅持需求導向,推動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聚集更多資源要素,發掘更多功能價值,豐富更多業態類型。
瞄準“多功能”,做精鄉村休閑旅游農業,讓鄉村發展更具活力。在發揮食品保障、農民就業功能基礎上,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多元價值,推動鄉村休閑旅游農業向深度發力、朝廣度拓展。涵養田園生態綠色發展,保護鄉村原有機理,發揮農業生態涵養功能,建設美麗田園鄉村,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兼容。推動農耕文化傳承發展,發掘鄉村文化內涵,依托江蘇特有的地域文化、運河文化、農耕文化等資源,讓鄉村休閑旅游農業更有味道、更具詩意。立足休閑體驗創新發展,融入科普、康養、文體、創意元素,開發形式多樣、個性突出的業態和產品,做靚一批精品景點線路,擴大“蘇韻鄉情”品牌影響力,實現“每天有景看、每月有花賞、每季有果嘗、全年可農游”。
瞄準“云營銷”,做大農村電商,讓城鄉市場流通更為高效。抓住產業數字化機遇,創新營銷手段,發展農村電商,運用“互聯網+”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用好手機新農具,加強新農民新主體網絡營銷技能培訓,提高獲取信息、線上銷售能力,江蘇已連續7年開展農產品電商“萬人培訓”。創新電商新模式,發展直采直供、冷鏈配送、社區拼購等業態,推廣農產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模式,加快全產業鏈數字化改造,促進農戶、基地、市場緊密結合。營造暢流新環境,完善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增強倉儲物流、項目孵化、營銷策劃等綜合服務能力,構建適應農產品網銷的供應鏈體系。
瞄準“全鏈條”,做強新型農產品加工,讓特色產業更有效益。發揮農產品加工關聯度高、行業覆蓋面廣、帶動能力強的優勢,前伸后延建設全產業鏈,挖掘全鏈條價值。聚焦“精深加工”,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轉型升級,副產品綜合利用、梯次利用、全值利用,促進多元化發展、多環節增值。聚焦“個性需求”,在城郊周邊布局中央廚房、主食加工、休閑食品等產業,發展“中央廚房+冷鏈配送+物流終端”“中央廚房+快餐門店”等新型業態,滿足消費需求。聚焦“集群集聚”,引導企業向優勢產區、綜合園區集中,著力打造上下游產業互聯、專業分工明晰、產銷及配套集中的農產品加工集群,提升產業發展集聚度。
瞄準“新服務”,做優農業農村新型服務業,讓農村生產生活更加便捷。順應新時期農村生產生活特征,大力發展新型服務業,滿足多層次、便捷化需求。發展高水平的生產性服務業,引導各類主體領辦創辦專業化服務組織,建設“一站式”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發展高質量的生活性服務業,加快農村養老、文體健身、家政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拓展,建設農村社區便民服務點,推動新產業向品質化、多樣化方向升級。
多維度協同推進鄉村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破除慣性思維,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主體跨界融合、業態跨界創新、要素跨界配置、利益跨界共享,協同推動鄉村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步伐,提升發展水平。利用現代科技進步成果賦能鄉村產業創新。加快5G、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融入,強化與農村生產生活的交互聯動;推廣應用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和模式,推動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術與農產品加工業集成;充分對接鄉村發展需求,推動新技術新產品在農業農村領域探索更多應用場景,拓展新興業態發展空間。把主體作為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支撐。強化主體聯動,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跟進,農民廣泛參與,讓小農戶融入現代鄉村產業;強化利益聯結,推動價值鏈分配重心向農戶傾斜,發展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命運與共的聯合體;強化創業創新,鼓勵農民工、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等返鄉下鄉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業層次水平。以城鄉融合、產鎮融合推動產業融合。強化資源、要素、需求等在農村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加快鄉村產業發展由單純依靠土地、勞力和投入等要素轉到依靠資金、技術、人才、信息、裝備、生態等要素協同發力上來。強化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等載體平臺的集聚效應,促進政策集成、要素集中、產業集群、經營集約,更好推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以政策助推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在土地政策上,落實市縣每年安排不少于5%建設用地,用于支持從事鄉村新興業態的三產融合項目,并允許點狀供地;在金融支持上,用好省級鄉村振興基金,推動金融機構落實農村產業融合項目融資授信;在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上,撬動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新業態,注入資金資本、引入先進理念、引領行業發展。
農業規劃咨詢:市縣十四五農業農村規劃、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都市農業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科技園、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規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田園綜合體、國家農業公園、農業產業集群、農業嘉年華、農業奧特萊斯、農業農村投資機會研究、涉農企業戰略咨詢、農場園區企業管理咨詢等業務。
聯系方式:025-69853799、15996370505(微信同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