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國內外現代化發展經驗表明,城鄉融合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過程和結果。目前,江蘇城市化水平已達70%,正處于城鄉融合的高級整合發展階段。總結江蘇城鄉融合經驗,拉長板、補短板,建構城鄉融合樣板,推動城鄉整體現代化已經到了關鍵期。“十四五”時期,要以城鄉融合發展為方向,產城融合為表現形式,以創新、創業和充分就業為核心,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推進城鄉平衡發展和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進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創造城鄉融合新格局
在全球化網絡化發展前提下,以全新視野和藝術化手段,結合當地歷史特色和地方文化,打造個性化生活、生產和生態“三生融合”的美麗鄉村,吸引城市要素流向鄉村。在城鄉空間特色風貌上,村莊風貌應該是千姿百態、風情萬種。鄉村的規劃與建設,不能一個標準,一種樣態。比如一個村莊的房子,要有多樣化建造,不能一個村莊100棟房子都是一個模子造出來的。應學習歐洲的小鎮小村。它們的建筑風貌都是個性化的,每個房屋建筑都具有藝術品特色,是有色彩的房屋和村鎮。同時,要賦予每一個村莊一種功能,如賦予其文化主題功能、產品品牌功能、地方產業功能、歷史文化景觀功能等,讓不同的村落產生內生的動力和新的生命。
著力打造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類上市公司
江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目前呈梯度化發展樣態,蘇南蘇中和蘇北發展有較大差異,要分類解決農村產業分散和規模小的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此,要有新思路,即工業和高科技發達地區要率先發展高科技農業。要注重解決梯度發展現狀,在適應互聯網快速融入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下,著力打造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類企業上市公司。現在,全國500強農業龍頭企業江蘇有131家,“十四五”可以朝著倍增的目標上發展。要出臺全新政策,鼓勵農村發展智慧農業、規模農業和科技農業,創造農場經濟,培育莊園經濟,支持特色農業經濟和電商農業及其與鄉村相適應的各色“淘寶村”發展,以多樣性的發展業態,促進和形成多樣化發展的城鄉融合模式。
以創業就業為“核”打造村鎮經濟
要善于運用“區域核理論”,以創業、就業為“核”打造村鎮經濟,推進“科技+生態+N”模式,并以此為引領,強化“文旅體工農商養”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品”的區域產業體系。“一村一品”包括農副產品、文化產品和無污染的工業化類型產品。在一定范圍內建設合理的創業、就業、生產和消費半徑,使鄉村能夠生成文化自覺,創造自我發展需求。如“就地城鎮化”,農民就地轉化為市民。再如借鑒德國經驗,創造“城市等值化理念”和地域結構,使城鄉融合形成“雙向動力結構”,創造農業農村現代化,讓鄉村從文化自覺向文化自為轉化,從“引鄉融城”到“引城融鄉”,最終使城鄉融合形成雙向流動機制。同時,要把增加農民的資本性、資產性收入和娛樂空間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內容。
以文旅融合帶動城鄉融合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一種普遍適用于鄉村發展的經濟形態和業態。文化與旅游經濟具有產業鏈長、從業面寬、就業門檻低的特點,加之結合鄉村生態、地方文化、鄉土特產和特色產業,可以很好地建構適應農村地方新經濟成長的經濟模式。另外,在新的發展階段,人們對旅游的需求已經發生深刻改變,不再僅滿足于“住、吃、行、游、購、娛”等傳統旅游要素上,還包括商旅游、養生游、運動游、研學游、休閑游、親子游、民宿體驗游、農副產品購物游等新的旅游要素。為此,要在不同的鄉村形成不同的新功能和新場景。2019年的一項調查中,中國有近50億人次的鄉村旅游,多數人都有每月多次到郊區、鄉下旅游的愿望,這是一個可無限挖掘的市場,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開發旅游產品過程中,要錨定目標任務、大膽創新實踐,充分挖掘民風民俗、風土人情和鄉村的集體記憶,促進農村、農業和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不斷為城鄉一體、城鄉融合的全域旅游賦能,全力把全域旅游打造成幸福產業。
加快農民向職業技術農民轉型
現在,互聯網在農村已達到一個較高普及程度,已形成“全球化鄉村”概念,一個人或一個村莊都可以“買全球,賣全球”。如果每個村莊都能有特色產品,就可以參與全球的“新文化產業分工”。特別是5G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在城鄉之間的流動更加暢通快捷,借助互聯網,農民能夠主動對外宣傳,把農村的優質特色產品、美麗田園風光、獨特風土人情向城里人、向全世界展示,把農村的價值與美麗傳播到城市,傳播到全世界。同時,能夠快速獲取相關政策支持以及市場需求信息,進而做出快速的供給應變。因此,鄉村比城市更需要能創業、能就業的空間,吸引城市生產要素到鄉村發展,這是推進城鄉融合的具體步驟。要把“田園城市理論”運用到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中來,立足鄉村獨特的天然優勢,充分發揮以鄉促城的作用。要反復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決定因素是如何將農民轉化為市民和職業農民,培養“農業工程師”和“農業白領”。
發展和推廣“精準農業模式”
精準農業代表了全球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精準農業又稱為精確農業或精細農業,發源于美國。精準農業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業操作與管理的系統,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面結合的一種新型農業,是近年出現的專門用于大田作物(規模)種植的綜合集成的高科技農業應用系統。精準農業因為強調精準,所以是一個完整的規模型、智慧與節能的農業工業化、科技化、智能化系統,是后工業社會的一個結晶。在精準播種、精準耕作和精準智能收割、精準加工的基礎上,全面節水、節電、節能,可以全面推行智能化的AI機器人操作。精準農業囊括了我們所說的“智慧農業”“高科技農業”“智能農業”“AI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和“文創農業”等。精準農業的生產和農業產品加工全過程都在精準管控之下,而且是社會整體參與農業現代化的大農業生產體系。在農業生產社會化的前提下,一部智能手機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管理一個大型農場。目前,越南、菲律賓和斯里蘭卡等國家都已開始探索“精準農業模式”,我們要把握5G發展新機遇,發展和推廣“精準農業模式”。
讓城市文明在鄉村普及
城鄉融合是中國整體現代化的過程和結晶,在某種意義上說城鄉融合是城鄉現代化的制度型建設,也是建設高質量現代文明社會的舉措。在一個社會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人的現代化,現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運行的。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人的現代化是關鍵,要通過特色產業、生態環境、優質公共服務把現代化的人吸引到鄉村,讓城市文明在鄉村普及,創造城鄉融合的高質量現代化模式。
農業規劃咨詢:市縣十四五農業農村規劃、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都市農業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科技園、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規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田園綜合體、國家農業公園、農業產業集群、農業嘉年華、農業奧特萊斯、農業農村投資機會研究、涉農企業戰略咨詢、農場園區企業管理咨詢等業務。
聯系方式:025-69853799、1599637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