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創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
——訪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
“聽了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備受鼓舞,也信心倍增。”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說,報告中指出,“十三五”時期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到2020年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我來自傳統農業大市宿州,我們要向現代農業強市邁進。我今年關注的重點是如何結合宿州實際,加大創新力度,推進農業現代化。”張曙光的話語中透露著一股干勁兒。
皖北與黃淮海廣大地區一樣,由于歷史等諸多原因,基礎薄弱,發展滯后。2010年以來,宿州就被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致力于農業生產力發展和農村生產關系的改革探索。
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傳統農區農業現代化面臨著保障糧食安全與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雙重任務,加快城鄉一體化與補齊農村發展短板的雙重壓力,農村充裕的人力資源與相對短缺的人力資本的雙重失衡,呈現出農村空心化、城鄉兩元化、產業分割化等“新三化”問題。這些問題在現有“兩區”的框架內很難突破與解決,唯有創新才有出路。“為此,我們提出全力打造創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張曙光說。
張曙光介紹,我們構想的創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是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以農業現代化支撐新型城鎮化、以農村改革發展支撐區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
為此,宿州決定探索實施“4636”行動計劃。
“4”是“四個具體目標”
即:實現人的現代化、物的現代化、產業的現代化和社會治理的現代化。
“63”是“六個三的具體思路”
即:立足“三農”、強化“三基”、融合“三產”、統籌“三區”、鞏固“三權”、管控“三險”。
“6”是“六大創新工程”
實施“現代農業+”工程,重點探索“現代農業+”互聯網、文化產業和服務業等;
實施農民圓夢工程,讓農民實現“在園區打工、進城鎮安家”的夢想,讓農民實現“上農民大學、學就業技能”的夢想;
實施龍頭企業培育與引進工程,使之成為帶動產業快速發展的“火車頭”;
實施強基工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
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力爭提前兩年實現“人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目標;
實施新型鄉村治理工程,充分探索運用鄉賢文化、鄉土文化、村規民約等,關注并破解農村“三留守”困境,“用百姓的法解百姓的事、以基層的招化基層的難”。
“這是我們眼下就要做的事。”張曙光強調。
“我今年的建議是把創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納入國家‘十三五’專項規劃和農業發展規劃,給予政策指導和要素支撐。鼓勵和允許試點地區實行差別化探索。”張曙光說,建設創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中央有要求、省委有部署、宿州有實踐,所以有信心、有決心進行大膽嘗試和改革創新,為傳統農區實現農業現代化先行先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