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湖輝映、水綠交融”,用這些華麗詞藻形容合肥市包河區,其實并不過分。坐擁16.8公里黃金湖岸線,包河區成為合肥市唯一的臨湖區。
作為巢湖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核心區域和主陣地,近年來,包河區深入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打造良好生態環境就是增添發展后勁、培育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和“最美、最宜居、最現代化”的標準,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統一的新路子,實現“城湖共生、人水和諧”的美好愿景。
“面朝大湖,春暖花開”。如今,在環巢湖最美的16.8公里黃金湖岸線上,包河區成功打造東大圩、大張圩、牛角大圩三顆“綠色明珠”,大湖生態、濕地森林、草原花海、特色小鎮等景觀次第展開,先后摘得大圩國家4A級生態旅游景區、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水利風景區、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4A級景區六大“國字號”生態品牌,成為巢湖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標桿和示范。這些國字號頭銜熠熠生輝的榮光之下,激蕩的是包河人擁抱生態文明、放飛綠色夢想的萬丈豪情。
三圩鑲鉆差異化融合發展
圩,在漢語詞典里,意指中國江淮低洼地區周圍防水的堤,以及有圩圍住的地區。巢湖沿岸圩田興起,始于三國時期?!端问贰と~衡傳》載“合肥瀕湖圩田四十里”。在包河區環巢湖黃金湖岸線上,坐落著“三圩”:東大圩、大張圩、牛角大圩,面積達56平方公里。
“建設城郊型鄉村,既要符合城市的功能定位,又要體現鄉村的基本元素;既要以城帶鄉、加速城鄉一體,又要以鄉美城、滿足城市的功能需求?!被谶@樣的共識,包河區堅持“國際眼光、國內一流”的標準,按照“三圩彼此錯位建設、三圩與周邊項目差異發展”的思路,致力于把“三圩”打造成為環巢湖生態文明示范區的“三顆明珠”。
2012年8月,包河區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濱湖濕地森林公園建設正式啟動。公園突出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兩大主題,堅持“自然、生態、野趣”理念,建成城、湖、島、山、河、橋、路、林八種景觀,把1.5萬畝人工林區成功地打造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為“城市走進森林、森林擁抱城市”的典范之作。公園建設更是創造了多個“之最”:時間最短——從啟動建設到申報成功僅用17個月;最具創新——全國第一個由退耕還林的人工林經過生態修復建成的國家森林公園。去年,又成功摘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和國家4A級景區兩大國字號榮譽。
——突出生態優先,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大力實施豐富植被、恢復濕地等工程,植物由原來的十多種增加到280多種,更成為近百種動物的天堂;保持原有水系形態、保護原生植物,減少人工雕琢痕跡;生態公廁全部配套污水處理系統,大型配套、餐飲、停車服務等項目全部布局在林區之外。
——突出規劃先行,建成三級綠道體系。建成了安徽省首個三級綠道和三級驛站體系,被國家林業局列為2014年唯一實踐案例向全國推廣。三級綠道總長度72公里,一級綠道是觀光電瓶車道,二級綠道是自行車道和游船水道,三級綠道是游步道和木棧道,組成完整的內部交通網絡。以綠道布局為主線,設計形成三級生態驛站(服務)體系,形成了服務半徑科學合理的服務體系。
——突出公益為本,惠及廣大市民。公園堅持為民建、讓民享,永久免費對外開放。開園以來,累計接待游客達900余萬人次。調查顯示,游客對公園的綜合滿意度達到91.54%。
濱湖國家森林公園閃亮登場的同時,東大圩和牛角大圩也精彩綻放。
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北緯31°牛角大圩生態農業園。該園因形似牛角而得名。最近幾年,這個合肥主城區最后10平方公里的古圩,整體規劃設計并華麗轉身,成為巢湖流域的畫里水鄉。包河區按照“生態洲島、水上田園”的形象定位,勾勒出濕地垂釣體驗,農業風情展示和派河生態景觀帶三大主功能區。一年一度的花卉節,更是讓牛角大圩成為環巢湖生態旅游的“新星”。
東大圩,作為安徽省鄉村游的“先驅者”,近年來,大圩鎮瞄準“中國最美都市鄉村、國際品質生活高地”定位,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經濟與生態并重,發展與保護同步,形成了無公害蔬菜、經果林、水生作物和苗木花卉生態林等四大生態基地,成功躋身國家4A級農業生態旅游景區,成為合肥的“后花園”和“會客廳”。其中,大圩葡萄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識。2015年,大圩鎮再次開啟轉型之路,開啟了打造安徽首個體育特色小鎮之路。
文化點睛環巢湖形神兼備
巢湖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古稱“居巢”、“南巢”,“有巢文化”根出于此,文字記載的歷史有3000余年。
在環巢湖生態建設中,包河區注重文化融入,探索推進文化與生態、旅游的一體化延伸,真正讓黃金湖岸線形神兼備。
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為例,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生態文化融入在園區的每個角落:上古時代的巢氏構木巢居、春秋楚國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宋代風格村落的醞釀、元末明初的潮城寺香火鼎盛、清末李鴻章家族航運通海、渡江戰役解放軍藏舟渡江等,各種瑰麗多彩的民間傳說和歷史人文景觀,都被充分運用到景點打造上,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充分感受到一份歷史文化的底蘊。同時借鑒臺灣等地的經驗,大力打造森林課堂、森林游樂區、森林文化館等平臺,集城市森林、濕地森林、文化森林于一體,發展和健全休閑觀光、康體健身、科普教育多重功能。離森林公園不遠處,規劃中的仿古街區芝泉灣(蘇拐)風情街,除段氏宗祠和古宅“搬”進去外,100多棟徽州老宅也將在此“重現”。
“綠色GDP”成為牽動包河區可持續發展的“引擎”。2015年,全區實現GDP722.3億元,增長10.2%;財政收入40.1億元、增長12.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3億元、增長12.0%。2013年,包河區首次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和“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區”,2015年綜合實力晉級第54位、2年躍升9個位次,投資潛力穩居第13位,實現了從經濟總量全省第一、到綜合實力全省第一、再到全國百強城區的“三級跳”。
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北緯31°牛角大圩生態農業園。該示范園為2008年,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接受委托進行規劃建設,示范區從延長農業產業鏈和保護生態環境出發,依據循環經濟的原則,進行合理布局,各功能區既相對獨立又能相互關聯,形成各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同優勢,既解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問題,又滿足了農業拓展多功能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