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上升至國家發展戰略,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保障產業,日益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山區生態保障壓力與發展山區農業的迫切需求的現實壓力,使得山區農業成為農林產業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分析浙江省安吉縣農林產業的發展策略,總結歸納出山區農林產業規劃的研究范式。研究認為山區農林產業應遵循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建立生態保護與開發機制、構建山區特色產業體系以及提升區域生態品牌四大發展路徑。
安吉縣農林產業概況
安吉縣地處浙江省西北部,縣域面積1886平方公里,森林總面積達207.3萬畝,是長三角區域生態保障地區、太湖流域重點保護的生態源頭、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浙皖交界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組成部分,是國家生態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
安吉縣農林產業布局空間整體上呈現南林北農的特點,北部片區休閑農業發展突出;南部片區則以鄉村旅游為主;除了竹、茶、糧食產業呈片區分布之外,其他產業則主要依托于農業園區建設。

安吉縣將農業生態環境治理作為工作的重點,大力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探索諸如林下立體經濟、稻魚共生輪作等生態養殖模式,在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但農林產業仍存在著水土流失現象嚴重、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牧水產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低等諸多生態問題。
規劃方案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精神,秉持“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的發展理念,結合安吉縣全面推進“兩山”重要思想實踐示范縣的目標,按照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劃定生態環境保護區和農業空間,嚴格生態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制度,加強農業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采取綠色生產技術,創新綠色生產,培育生態資源和繁榮生態文化。依托自然和人文資源,促進產業融合和農業多功能的發揮,促進產業關鍵研發,創新產業發展機制,促進產業空間集聚,全面提升安吉縣農林產業現代化建設水平,為全面建設生態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美麗安吉奠定堅實基礎。
戰略目標
通過拓展產業鏈、優化服務鏈、創新關系鏈,構建生態循環、城鄉一體、市場互動的發展格局,努力將安吉建設成“以茶竹為特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健康農業和生態文明示范區”,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
發展策略
安吉縣農林產業發展策略實質就是構建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換路徑,重點是生態空間劃定和農林產業價值的提升,最根本的是構建產業體系、打造品牌農業和促進產業融合。
1.生態保護策略
確定安吉縣生態保護區,采取以保護為主的山區梯度開發策略,高海拔區域實行封山育林,劃定生態公益林,強化生態景觀建設。低山區域探索復合經營開發形式,重點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林下經濟和養生度假等,著重開發農產品開發保障區。
2.產業體系策略
以品牌戰略產業為引領,基礎保障產業為基底,朝陽新興產業為重點,構建安吉縣現代農林業三級產業體系,其中品牌戰略產業包括茶、竹、休閑等產業,基礎保障產業主要為糧油、蔬菜和畜牧水產,和以“農旅融合、健康養生、藥食同源、名希特優”為代表的朝陽新興產業,產業體系按照以下發展策略實現整體提升。

3.品牌農業策略
深化品牌農業建設,強化品牌保護,促進品牌農業擴展,圍繞高端消費市場定位,通過產業追溯體系與質量監管體系建設,采取強化媒體宣傳、組織參展白茶博覽會等推介、舉辦鄉村旅游嘉年華等節慶活動、強化科技項目支持、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品牌經營獎勵等措施,提升區域農業的品牌價值,打造區域農業品牌。
4.產業融合策略
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和制度創新,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以“中國美麗鄉村”品牌為支撐,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注重農業文化創意產業、農旅融合、創意農業、休閑食品生產、休閑養生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三產聯動的發展格局,提升農業產業的融合性。
空間布局
通過打造“一核一環二區多組團”的空間結構,形成“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城鄉一體、農旅共生”的整體發展格局。
| 空間結構 | 功能分區 | 發展方向 |
| 一核 | 現代農業綜合服務核 | 增強綜合服務核的服務能力和核心帶動能力,帶動一環兩區建設 |
| 一環 | 生態經濟聯動環 | 承接服務核輻射作用,實現農業龍頭企業空間集聚,提升發展核競爭力和影響力 |
| 二區 | 現代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 | 現代生態高效農業發展樣板區、農業新技術展示區、生產要素集聚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區 |
| 生態農林立體開發示范區 | 將特色山林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構建山區生態農業產業體系 |

規劃借鑒
發展山區農業的前提是科學合理的規劃,本文從規劃角度,就協調山區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做出初步探索,提出發展山區農林業的建議。
1.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
強化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建設,通過環境教育,人們接受環境和生態文明知識及生態文明價值觀,形成合理的環境行為及適當的環境策略。
2.建立生態保護與開發機制
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將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成為解決生態保護與群眾利益保護矛盾的“鑰匙”。全面優化生態環境本底,強化生態公益林和彩色健康林建設,采取全方位措施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提升土壤資源肥力,加強生態水源保護地,促進資源深度保護和高效開發。
3.構建山區特色產業體系
充分利用山區獨特的資源優勢,調整山區農林產業結構,扶持具有山區特色的產業發展,構建集農林業立體開發、休閑旅游一體化和三產聯動發展的山區特色農林業產業體系。首先,大力推進生態休閑觀光。其次,強化文化創意開發。最后,山區立體經濟開發。
4.提升區域生態品牌
以生態品牌戰略促進山區農林經濟轉型升級,擴大山區經濟的區域知名度。首先,明確區域生態經濟品牌建設主體。其次,健全品牌立體營銷體系。再次,統籌美麗鄉村和城鄉一體化建設。
本文摘自“第六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暨國際農業科技交流會”會刊。為【中農富通】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