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產業集群的專業化和創新優勢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地方政府制定本地產業發展政策時,越來越多地呈現出集群導向。關于集群的形成機制來講,西方國家如荷蘭、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產業集群多是由于外部經濟和集聚因素的作用而由市場自發形成的,政府給與因勢利導的農業政策;我國的產業集群是由政策驅動特別是產業政策引導結合外部市場力量調節形成的。
農業產業集群是目前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新的歷史階段,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提高農業競爭力,改善農村經濟,促進區域整體發展的重要途徑。現代設施農業由于綜合應用工程裝備技術、生物技術和環境技術、整合土地、資金、技術、人力等要素,按照植物生長發育所需求的最佳環境,進行植物生產的現代農業生產,在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上有著傳統設施農業無可比擬的優勢。由設施農業帶來的生產、包裝物流、物資供給等一系列產業的聚集效應,形成現代設施農業產業集群的雛形。
確切來講,現代設施農業產業集群是在接近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的區域范圍內,同處或相關于設施農業產業領域的大量涉農物資企業和關聯支撐機構,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補性而與基地相對集中在一起,從而形成的一個有機群體。主要涵蓋設施生產、產品包裝物流銷售和農資交易三大板塊。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要求,發揮各自優勢,在地域和空間上形成高度集聚的集合,共同實現聚集效應和品牌效應,大大提升經濟效益。
國內外發展及趨勢
從世界設施農業發展趨勢來看,設施園藝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均呈現出產業集群化發展、單位土地面積產出不斷增加、單個勞動力效率不斷提高的趨勢。高端設施農業集群化發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科技進步、土地利用率、勞動效率提高的必然趨勢。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設施集群化促進水肥資源綜合利用、二氧化碳(熱電聯產副產物)用于農業、全程監控品質、現代農業服務業等諸多環節,產生出新的增長點。現代設施農業產業集群帶來種業、種苗、資材、生物、農用工業等產業集散地,對當地經濟提供很強的引領作用,且帶動大批農用工業的轉型升級。
目前,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已相當成熟,且設施農業主要集中于設施園藝作物產業,尤其是花卉和蔬菜產業,如荷蘭設施園藝(蔬菜、花卉)產業群、以色列設施園藝(花卉、果樹、蔬菜)產業群等。從設施園藝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來看,已經形成設施生產為基礎,從開發研究、生產組織、市場營銷到物流管理的高效完整產業鏈網絡。涉及到產前、產中、產后,相關的種子、種苗、設施農資、智能設備、采后物流包裝等相關產業的聚集發展。
荷蘭設施園藝產業集群特點
生產高度集約化
高成本的投入,高技術的生產,高效益的收入是荷蘭設施農業持續發展、不斷提高的主要原因。荷蘭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玻璃溫室。有世界聞名的5大溫室制造公司,在計算機智能化、溫室環境調控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配套溫室設施出口額占世界貿易80%。
荷蘭設施農業面積約為1.1萬hm2,國土占比4%;為了節省耕地,荷蘭大力推行溫室農業,利用溫室進行農業工廠化生產,溫室類型為連棟玻璃溫室,世界占比25%,該國的蔬菜、花卉、水果等大部分農產品采用溫室栽培。用無土栽培方法,室內溫度、濕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蟲害防治等都用計算機監控,作物產量很高,且商品率可以達到90%;年產值約12億美元,占農業總產值35%。
種苗、農資及物流產業強勁
荷蘭的農民們只管精心種植,種植之外的加工、采購、財政、購銷等繁瑣的農業服務由區域合作組織承擔,從而使農產品進入國內、國際市場。
荷蘭境內就有130個專門公司。由于種苗對產品產量、質量的影響十分明顯,溫室種植者一般不自己播種育苗,而是購買秧苗。種苗公司在育苗設備、種質資源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尤其是在脫毒種苗、快速繁育方面,能為種植者提供健壯無病的秧苗和種子。一般種苗需經檢驗才可銷售,檢驗是通過荷蘭蔬菜花卉種子檢測服務中心(NAK-G)控制的。荷蘭是世界4大種子出口國之一,有4900個品種,1200hm2的生產面積,種苗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大型溫室制造公司是溫室產業發展的促進者。荷蘭有5個大型溫室制造公司,它們在溫室結構、計算機控制、機械化、自動化,以及產品的分級、包裝、內外運輸等各個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促進了設施園藝產業的發展。溫室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占世界溫室市場的80%。
物流發達。蔬菜銷售通過拍賣中心完成。種植者不是單獨面對市場,而是組成一個強大的聯合體,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在拍賣市場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購買商。快捷的運輸分配系統和完善的質量檢測機構,保證產品產量并能迅速運輸到消費地。
以色列設施農業產業
以色列可耕地較少、土地貧瘠、水資源奇缺,采取發展節水型農業的技術路線,重點發展高投入、高產出、高經濟效益的集約型農業。以色列國土面積2.2萬km2,只有2個天津市大,其中2/3是沙漠。可是,以色列卻在沙漠上創造出了震驚全球的農業奇跡——果蔬占據歐洲市場40%以上,農業生產效率高達日本的50倍,1個以色列農民可養活113人(1個中國農民只能養活4人)。
農業知識化、工業化、市場化是以色列發展設施農業的基礎理念,設施農業面積為5000hm2,種植的水果、蔬菜和花卉除了滿足國內需要外,大量出口歐洲各國,享有“冬季歐洲廚房”的美稱。2007年農業總產值近6億美元,其中鮮活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額近2億美元,產品主要為反季節農產品。
集約化生產
以色列傳統農業合作組織有兩種,一種是自稱為共產主義的吉布茲(Kib-butz),另一種是自稱為社會主義的莫沙夫(Mashav)。全國約有吉布茲270個,莫沙夫400多個。政府與它們的關系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補貼政策。吉布茲和莫沙夫所購買的農業設備,政府給予40%的補貼,農業用水價格低于工業用水的80%;二是土地使用權。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吉布茲和莫沙夫僅擁有土地的使用權;三是吉布茲和莫沙夫所有的經營活動都要向國家納稅。
以色列在沙漠中建立了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體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溫室大棚、滴灌系統和電腦控制等現代化栽培技術組成的農業溫室。用智能化溫室綜合環境控制系統可節能、節水、節肥、節省農藥、提高作物抗病性,提高了單產水平和產品商品率。
專業化市場調動資源配置
以色列的節水灌溉產品、種子、葉面肥、農膜、遮陽網等農資專業化程度和水平在全球有目共睹。世界最大的滴灌設備生產廠家——耐特費姆公司就在以色列。以色列每年要向全世界出口價值3000萬美元的種子,在歐洲40%的溫室中種植的西紅柿使用以色列開發生產的種子。
國內發展情況
與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相比,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我國的許多地方也出現了農業產業集群現象,如河北清河羊絨集群的羊絨產量占全國產量的80%、云南斗南的花卉占到了全國市場份額的1/3,山東金鄉的大蒜占到了全國產量的1/4和出口額的70%、廣東竹器編織產業集群2005年出口創匯3億美元,帶動農戶10萬多戶20多萬人就業,有效地解決了2萬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等。從這些實踐中可以看出,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戰略不僅有利于以市場和資源優勢為基礎進行農業的專業化區域分工,而且能夠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組織網絡。
我國最典型的設施農業產業集群
我國最典型的設施農業產業集群莫過于山東壽光。壽光市設施農業產業集群以合作經濟組織型為基礎,建立以農民為主體、政府組織監管、市場引導、企業發展推動力,包含多個分支合作社的混合型合作經濟組織模式。該模式的具體結構為“政府+農戶+企業+市場+學校+技術服務部門”。各構成部分的功能具體如下:
政府: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對設施農業產業的運行工作進行政策指導、行為監管以及行業協調等,為設施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資金環境、交通環境和市場環境等。
農戶:包括個體種植戶、養殖戶,是合作組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根據合作組織的年度或季節計劃進行種植或養殖,完成生產任務。農戶采取自愿的原則,或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組織,或以合同的方式加入合作組織。
企業:包括龍頭企業、營銷企業、農資企業、運輸企業、加工企業等。龍頭企業的主要作用是為生產提供信息、進行一定的技術指導、回收產品等。營銷企業主要負責產品的營銷。農資企業主要負責生產所需物資的采集和供應。加工企業主要負責產品的深加工增值。運輸企業主要負責產品和物資的運輸。各類企業采取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組織,并完成各自的任務。
市場:包括各類批發市場、農資和農機供應市場等,主要承擔農產品銷售、農資和農機供應等任務。
學校:包括當地的相關本科和職業院校,主要為當地的設施農業發展提供技術人才、新技術支持等。學校可以通過技術和人才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組織。
技術服務部門:包括各地的示范園、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等,負責向農戶宣傳推廣普及種養殖技術。技術服務部門以技術服務合同方式加入合作組織。不同設施類型集群優劣勢對比見表1。

壽光模式設施農業現有問題及現代設施農業集聚群的必要性
壽光模式設施農業現有問題在于,設施結構類型多樣,不利于統一化管理;整個壽光市的設施農業水平還不高。目前,壽光市的農業生產設施可分為塑料拱棚、一般塑膜溫室、冬暖式日光溫室和連棟溫室四種類型。由于使用的農業設施種類之間在結構、性能、應用等方面差距較大,難以制定統一的生產使用標準,且大多結構落后,生產效果不佳。生產模式主要為一家一戶式,缺乏統一的技術指導,技術掌握主要靠自己琢磨、觀摩學習、材料學習等,農戶間的生產技術水平差異較大,總體生產技術水平還不夠高。主要表現為病蟲發生較為嚴重、食品安全難以保障、肥水種類與用量差異較大、環境控制技術與手段差異明顯、商品生產率以及生產效益差距較大等。
以設施蔬菜產業集聚群為例,對壽光模式的蔬菜產業集聚群進行優化升級,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產業集群迫在眉睫。其一,生產優質凈菜,為市民提供綠色優質果菜產品為根本;其二,建立行業標準,采后包裝物流交易中心,承擔附近大中城市的果菜安全監測追蹤和果菜物流中樞樞紐功能;其三,匯聚高新技術涉農企業,帶動涉農物資、設施設備等相關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成為現代設施農業涉農物資、設備集散中心。
政府的角色定位
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必須切實把產業集群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進技術進步、實現生態健康發展、老百姓安居樂業等有機結合起來,必須加強科學規劃引導,優化產業集聚環境,突出優勢和特色,提高轉化協作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等。因此,政府必須處理好產業集群與主導產業的關系、產業集群與城鎮建設的關系、產業集群與國內外市場定位的關系、產業集群與回鄉創業的關系等。
政府在消除產業集群外部負效應、提供公共產品、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例如,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法律、項目、財稅等手段,促進金融支持和投資,加大對基礎設施、有技能的勞動力群體和信息服務的投入,鼓勵企業間建立學習交流機制,營造有利于產業集群形成發展的產業環境。
集群內存在7種作用動力:人力資本累積、非正式交流、企業相互依賴、企業相互合作、當地資本市場、公眾輿論和當地政策。一個事件發生發展的動力是綜合的,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也是如此。它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產物,是可以對地方傳統生產工藝進行承繼、對特定自然和區位社會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對吸引外部資金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大型產業基地引導開發等具有非常好的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
整體而論,農業產業集群有助于把我國農業“小而散、小而全”的生產經營方式引向專業化、規模化。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將成為提高農業區域競爭力、形成區域農業品牌的有效手段,增強農業發展優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
依據我國農業發展近況,構建設施農業產業集群,需要借助大中城市圈的區位市場優勢,融合國內外的頂級專家和行業精英,匯聚全球設施農業頂端高新技術和設施設備,匯集國際高新技術涉農企業。設施農業產業集群將帶動涉農物資、設施設備等相關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成為全國性設施農業涉農物資設備集散中心,中國現代設施農業科技硅谷。
農業規劃咨詢:鄉村振興示范區規劃、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田園綜合體、特色農產品品牌規劃、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農村一二三融合發展示范園/示范區、鄉村體系/村莊、農民豐收節策劃落地、農業嘉年華、農業奧特萊斯等。
聯系方式:010-62335590、13021107292




